伊斯兰教哲学
伊斯兰教哲学
0 Vote
107 View
(含:凯拉姆学、苏非主义、精诚兄弟社、马赫迪思想、原教旨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阐述与伊斯兰教教义有关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学说和体系。是在探讨伊斯兰教教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 产生背景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军队先后攻占拜占廷帝国在埃及、北非的大片领地,继而又消灭了波斯的萨珊王朝,夺取了波斯本土和中亚一些地区,从而建立了伍麦耶王朝,定都大马士革。以后又把他们的势力推向印度的北部地区、北非的西部地区和西班牙,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在这多民族国家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文化,继承了阿拉伯各民族的文化思想遗产,又吸收了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古代文明,在9世纪初期的马蒙哈里发统治时代(813~833),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已成为中世纪阿拉伯东方的科学文化中心,学校、图书馆林立,并出现了科学研究团体以及翻译家和誊录者的组织。用阿拉伯语翻译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及其注释家、医生希波克拉第、伽仑的著作,以及希腊欧几里得和托勒密和印度、波斯学者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古典作品。 10世纪,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阿拉伯西方的科学文化中心。 9~12世纪,在传播希腊和波斯、印度哲学过程中,在阿拉伯穆斯林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哲学家和一些派别。伊斯兰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对自然哲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很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观点和新柏拉图派的哲学观点;他们既都信仰自己的宗教,又具有实证的科学观点。因而对完美的安拉与不完善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安拉的独一性与宇宙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意志自由与前定之间的矛盾;善与恶之间的矛盾等,感到不能理解。为了调和宗教与科学的矛盾,他们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了种种解释,把理性思维、逻辑论证放在一定地位,力图把伊斯兰教的教义与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伊斯兰教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发轫 在哈里发统治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古兰经》和圣训是人们必须遵奉的神圣经典和社会生活准则,教义学者对《古兰经》及教义进行了种种解释。在伊斯兰教哲学家产生之前,穆斯林圣训派内部已出现了某些争论。这些争论与教义有关,因此提出了种种有关哲学的问题。8世纪早期出现的穆尔吉埃派、盖德里叶派、哲布里叶派等都企图解决《古兰经》中所包含的“前定”与“意志自由”的分歧,并引申出了一些其他哲学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推理为基础的穆尔太齐赖派,对有关信仰的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代表伊斯兰教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运动。 穆尔太齐赖派与圣训派在哲学方面的主要分歧表现是:关于安拉的本性和安拉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穆尔太齐赖派否认安拉有本体以外的种种无始的德性如知、能、视、听、言语、生活等,因为这些被认为是无始的德性以及安拉的人格化,与真正的唯一性是不相容的;而圣训派却承认为安拉的德性。其次是关于“意志自由”与“前定”的争论,即人与安拉的关系,圣训派认为人的善恶是安拉的前定,人的行为是安拉所创造的。穆尔太齐赖派认为人有无限的意志自由,人的行为是自己创造的,安拉依其善恶而定赏罚,因此证明安拉是公正的。 穆尔太齐赖派的自由论获得初期伍麦耶哈里发的支持,使这个教派的地位日益提高。后来伍麦耶王朝哈里发们逐渐意识到,穆尔太齐赖派的自由论对哈里发统治的不利,便开始严加防范。而新兴的阿巴斯统治者正利用穆尔太齐赖派主张自由的学说,削弱伍麦耶王朝的思想统治。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赞赏穆尔太齐赖派的主张,穆尔太齐赖派盛极一时。但哈里发穆塔瓦基勒继位后就宣布穆尔太齐赖派为非法。 正统神学-哲学派的形成 伊斯兰哲学是与教义学的研究分不开的。在伊斯兰教义学上,依照逻辑及辩论的方式,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其关于信仰的学说,称为凯拉姆学。主张此种学说的人被称为姆台凯里蒙。在伊斯兰教初期,姆台凯里蒙这个名称是用来专指研究信仰问题者,被圣训派视为异端,穆尔太齐赖派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派别。 10世纪后,作为伊斯兰教正统派的逊尼派哲学体系──“新凯拉姆”即教义学派形成。创始者艾什尔里及其门徒把“前定”和“意志自由”的学说加以调和,强调安拉的全能,世界一切事物之间没有因果联系,皆为安拉所创。他们力图说明,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安拉决定的,但人们具有“达到”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人们要在安拉面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派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被奉为正统的官方信条。 哲学-神学家及其流派 9~12世纪,在哈里发国家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哲学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哲学家的团体和派别。这些哲学家和派别,阿拉伯人称为“侯克玛”,他们构成了当时阿拉伯中世纪哲学的主体,以巴格达和科尔多瓦为中心,分成东西两支。这些哲学家中很多人从事世俗事务(医生、自然科学家等),重视经验知识,强调理论认识。他们虽然仍未摆脱正统神学对他们的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 ①哲学家拉齐及精诚兄弟社。他们企图调和希腊自然哲学(包括数学、天文学、占星学、音乐、炼金术、医学等)和伊斯兰教义而创作一种宗教哲学。拉齐的医学理论以承认肉体与灵魂的紧密联系为出发点,断言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物体不可分离的属性,感觉使人们产生对客体的认识。精诚兄弟社原为10世纪时巴士拉地方的一个具有政治目的的研究宗教与哲学的团体,他们集体编纂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论文集,他们的宇宙观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新毕达哥拉斯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结合。 ②受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哲学家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肯迪有阿拉伯哲学家之称。他系统地研究了希腊哲学,并试图把它与伊斯兰教义相结合,认为物质是从安拉的精神“流出”的形式,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法拉比被公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是柏拉图派、亚里士多德派和苏非派的混合物,宣传不朽的“安拉的理性”。认为世界是由多种元素的物构成的,人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世界。伊本·西那提出宗教与科学的“双重真理论”。他徘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的,它们不是由安拉所创造,但又认为从安拉流溢出精神,精神将形式赋予质料,然后形成万物。另外宣称,灵魂和肉体是不同的,是一种超出一般事物的物理属性的特殊能力。在共相问题上,认为共相存在于事物之前,作为创世的设想,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后,是概念的存在形式。 ③苏非派及正统神学-哲学家安萨里。苏非派在7世纪末就已出现,到 8世纪末以后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他们受新柏拉图主义和印度瑜伽派的影响,宣扬“人神一体”、“人神相通”,提倡禁欲、苦修、自我克制的教义,而受到伊斯兰教正统派的镇压。正统派著名神学-哲学家安萨里,原是继艾什尔里之后集正统派神学-哲学体系之大成者,但在晚年却成为苏非主义的代表。他把苏非主义引进正统派的思想,使苏非派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④伊本·路世德及阿维罗伊派。11~12世纪,当东方哈里发国家由于统治阶级的内讧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时,他在穆斯林统治的西方综合了伊斯兰哲学过去的一切成就,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中的科学和理智的倾向。伊本·路世德一方面认为世界和运动都是永恒的,物质是运动的质料,形式和物质不可分离;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安拉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目的因”,宗教的天启和人的理性并不矛盾。但他比伊本·西那更进一步,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分歧是可能的。从科学的观点看来是真理的东西,从宗教的观点看来就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反之亦然。他的思想传入欧洲后,形成了阿维罗伊派,在中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有重要的影响。 ⑤泛神论者伊本·阿拉比。西班牙苏非派神学-哲学家,其作用是把神学与哲学合而为一。他认为安拉就是光明,人的思想获得光的照明,就有了智慧;安拉是万物的本原,他有隐和显的两种自我存在形式。当安拉处于隐的形式时,现象世界潜在于安拉之中;当安拉化为显现的形式时,即呈现为相对的、现实的世界。现象世界在形式上与安拉非为同一,但在本质上则与安拉同一。另外,他提出了穆罕默德是“完人”的学说,他对穆罕默德的概念大大促进了伊斯兰教圣徒崇拜的思想。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当伊斯兰哲学传入欧洲后,在伊斯兰哲学中保存的某些阿拉伯语翻译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又被重译为拉丁语,例如肯迪的哲学和科学的著作,有多种拉丁语译本,对罗杰·培根、法拉比以及托马斯·阿奎那都发生过影响。又如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后,对中世纪欧洲的学术界也起过重要的影响。12~16世纪的400年间,阿维罗伊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优势的学说,一直在欧洲思想界占有领导地位。 近代伊斯兰教哲学思想 伊斯兰世界在近代沦为欧洲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也出现了伊斯兰教复兴和改革运动,在复兴和改革运动中出现了不少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思想家和派别,其中有复古主义瓦哈比派的瓦哈卜,泛伊斯兰主义的创始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现代主义改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以及赛义德·阿赫美德□、伊克巴尔和古典主义者艾密尔·阿里等。瓦哈比派流行于中东和南亚次大陆很多地区,主张恢复《古兰经》的原始精神,反对圣徒崇拜。哲马鲁丁·阿富哈尼反对西方的“自然主义”哲学,反对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大力调和宗教与科学,使伊斯兰教各国联合起来,通过自己改革而达到现代文明。穆罕默德·阿布杜在思想上追随哲马鲁丁,提倡自由运用理智对宗教教条进行考核。他在维护《古兰经》的原始精神的同时,主张把欧洲文化融合在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之中。印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以复兴伊斯兰教为主导的阿里迦运动。在学术思想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有艾密尔·阿里著的《伊斯兰教的精神》和伊克巴尔著的《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伊克巴尔从唯理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作了新的解释,要求建立起自己的“行动”哲学,认为宇宙是由持续不断的生命所创造的,生命的最高形式是“自我”,自我是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源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反映了穆斯林要求奋起,改造旧世界和建立新秩序的愿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斯兰国家纷纷获得独立,穆斯林学者在他们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感到发展民族文化和研究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没有矛盾,并把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看作穆斯林历史的光荣。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摆脱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影响,如何发展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如何应付现代各种思潮的挑战,使伊斯兰教得以继续存在并获得发展。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伊斯兰教的经院哲学和苏非派哲学在中国也发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新疆和内地其他地区,出现过不少著名的思想家和重要的学术著作。有的学者在阐述伊斯兰教的教义中还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的传统思想,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神学-哲学体系。 凯拉姆学 伊斯兰教正统派的经院哲学。“凯拉姆”一词系阿拉伯语kal□m的音译,原意为“言语”、“谈话”,因它所研究的问题各家各派争执很大,极费口舌,遂引申为“讨论”、“争论”,故称为凯拉姆学。中国穆斯林学者译为“教义学”或“认主学”。它所论述的根本命题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以及人的起源,安拉与世界、人的关系,人的命定与意志自由,人的能力与行为的关系和《古兰经》的天启性等。目的是要论证安拉是唯一的、绝对的主宰。 产生及其体系 穆罕默德传教初期,即以“信仰安拉、天使、天经、圣人和后世”的信条,来确立伊斯兰教的教旨,并同当时阿拉伯半岛流行的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作斗争,很少涉及哲学理论问题。7世纪中期, 穆斯林受到被征服地区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亚历山大、安提阿、埃德萨等城市接触到希腊哲学和文化,在叙利亚、伊拉克、埃及、波斯等地接触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诺斯替派的理论,使比较单纯的伊斯兰教信仰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同时,由于被征服地区新入教的穆斯林,又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原先信奉的宗教思想和传说带进伊斯兰教,在解释信仰问题时也往往出现脱离《古兰经》精神的倾向。尤其是在 657年隋芬之战以后,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和穆尔吉埃派等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教派相继出现,他们在哈里发问题上的斗争,引起哲学和神学上的长期论争,并日趋尖锐复杂。于是,多数穆斯林学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经、训的原则精神,使用逻辑的和理性的论证方法,从定义到原理,从概念到信条对有关教义学的命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作出符合经、训原则的论断,以维护伊斯兰教正统信仰的神圣地位。 在伊斯兰教的初期,研究凯拉姆学的人称姆台凯里蒙,是专指穆尔太齐赖派,这个学派具有一定的唯理主义倾向。10世纪后,逊尼派哲学体系(新凯拉姆)教义学派形成。创始人为艾什尔里。他的思想倾向是采取折衷的方法,将“宿命论”与“意志自由说”加以协调,主张人的行为是先天规定了的,但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人类在安拉面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宗教原理析》、《左道通砭》和马图里迪的《信仰学论集》、《一神论》等著作,为伊斯兰教正统派宗教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继之而起的是11世纪安萨里的学说,他又把苏非神秘主义纳入逊尼派的教义之中,使二者协调、和谐,从此确立了艾什尔里学派的最后形式。他的《宗教学重光》(一译《圣学复苏》)和《哲学家的矛盾》等著作,使逊尼派的教义学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 14世纪,又出现了以伊本·太米叶为首的复古主义。他们认为,同代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由于长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苏非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各国穆斯林固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出现了许多带有多神崇拜色彩的实践和“异端邪说”,被认为是背离了《古兰经》和圣训的根本信仰。为了复古还真,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净化伊斯兰教的理论,主张回到经、训的原则上去尤其强调严格的一神论学说。这是在新的情况下维护伊斯兰教正统信仰的又一种努力。 研究对象 ①本体论。伊斯兰教以信仰安拉为最高信条,主张安拉有若干肯定的德性与否定的德性,肯定的德性为:世界的创造者,独一的,无始的,永生的,全能的,全知的,全聪的,全明的,意欲的。否定的德性为:不是偶性,不是物体,不是原子,不是有形象的,不是有界限的,不是可数的,不是有部分的,不是有分子的,不是若干分子化合的,不是穷尽的,不是可称为什么事物的,不是可称为怎样的事物的,不在任何空间,不受时间的影响。任何物不似他,任何物不能超出他的知觉和能力的范围。因此主张,由于安拉的创造可以推知安拉的存在。 ②宇宙论。它特别强调,世界是有始的,凡有始的必有其创造者。因此认为世界万有,都是被造的,因为世界万有不外乎若干实体与偶性。实体是能自立的,实体或为联合的,如物体;或为单独的,如原子。偶性是不能自立的,必附于物体与原子,如颜色、状态、滋味、气味。因为这些都是被造物的德性,故世界万有都是安拉创造的。 ③《古兰经》。主张《古兰经》是安拉的言语,不是安拉所创造的。《古兰经》是穆斯林的书所记载的、心所背记的、口所诵读的、耳所听闻的。但内在的《古兰经》,并不寓于书、心、口、耳之中。 ④前定与自由。关于前定,认为安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创造者,无论正信与迷信,服从与悖逆,一切都是由于安拉的意志、判断、前定。关于自由,认为人类有自由的行为,人类因为这些自由的行为而应受赏罚;善行是安拉所喜欢的,恶行是安拉所不喜欢的。二者的关系,即所谓“前定如大海,自由如小舟”。 ⑤能力与行为。能力与行为是并存的,所谓能力,就是行为所赖以发生的力量之本质。因此,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⑥认识论。反对不可知论,主张万物的本质是确定的,是可以认识的。关于知识的来源,认为人类获得知识的因缘有三:健全的感觉(听、视、嗅、味、触)、诚实的传述和理性。由理性而直觉的,都是必然的知识;由理性而推知的,都是获得的知识。 苏非主义 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源于Suf(阿拉伯语,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苏非主义的信徒身着粗羊毛衫以示俭朴而得名。一说由清净(Safa)或高位(Saff,意指在安拉处有高位)等词衍化而来。 产生的渊源 禁欲主义 苏非主义最初始于禁欲主义。穆罕默德对真正的禁欲主义没有表露出任何倾向性,而对忘情于礼拜和斋戒的穆斯林则予以尊重。禁欲主义思想在《古兰经》的许多章节中亦约略可见,例如第8章第67节说:“你们欲得尘世的浮利,而安拉愿你们得享后世的报酬。”穆罕默德去世后,新兴哈里发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绵不断的对外扩张,破坏性的内战,残酷的军事专制,上层阶级的奢侈,宗派主义种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等,使成千上万的人对现实感到厌恶,而想从禁欲主义的实践中得到拯救。这种思想更为《古兰经》中的世界末日论所加强,因而一部分穆斯林开始提倡守贫、苦行和禁欲。7世纪末至8世纪初,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在伊拉克出现。这些人开始穿粗羊毛服(苏夫),从而被称为苏非派。当时只是一种宗教实践而非思辨体系。 神秘主义 在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禁欲主义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者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认识安拉,喜爱安拉,最后与安拉合而为一,而不是企图在后世获得安拉的报酬。苏非主义对安拉的认识是凭借一种神秘的直觉,最早创神秘主义直觉学说的是艾卜·苏莱曼·达拉尼。使苏非主义得以定型的是埃及人骚班·艾卜勒·斐德·伊本·易卜拉欣,他首创一种观念:只有入神,才能认识安拉,此外别无其他途径。 依照苏非主义者的说法,安拉是永恒的美,通向安拉的道路是爱。爱成了神秘主义的要素和精髓。到伊斯兰教历第二世纪末叶,神秘主义的爱的信条在拉比尔·阿德维雅的言行中得到发展。她是苏非派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第一位妇女。她曾宣称:她崇拜安拉,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园,而只是因为喜爱安拉,向往安拉。神秘主义者力求通过爱和沉思冥想,即通过消除个人意识来服从安拉,使自己融于安拉,从而达到“无我”。首创无我主义的据说为波斯人艾卜·亚齐德·比斯塔米。 泛神论 苏非主义者把安拉与自然界,与一切存在物视为一体,具有泛神论的性质。苏非主义代表人物哈拉智说“我就是安拉”。充分表明了他的泛神论思想。但是,把泛神论思想系统化的是苏非主义神学家、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伊本·阿拉比。他的一元论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安拉本质和德性的表现。 苏非主义者尽管吸收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但始终还是通过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但却对正统的习俗和法定的宗教仪式表示冷漠,因而遭到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派神学家和哈里发政权的谴责乃至迫害。从 9世纪末开始,一些苏非主义者就被作为异端进行裁判,如哈拉智因被指控“篡夺安拉的最高权力”,被处以磔刑。因为他高喊“我就是安拉”不仅有损于安拉,而且有损世俗统治者的权力。但苏非主义在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后,不仅没有衰落,却发展成为正统派也不能忽视的力量,并出现了安萨里这样一位把各种传统的、唯理论的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综合,将一些神秘主义思想引入正统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权威”。他的学说不仅对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也曾产生明显的影响。以后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为苏非主义作了本体论的证明。他把“经验的统一”提高到了“存在的统一”。宣称灵魂与安拉的结合即是被造物与安拉的融合。伊本·阿拉比又进一步发挥了这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把客观事物和人的意志都看作是安拉的本体和德性的表现,从而使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发展成为有系统的“泛神论”思想。 教团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苏非派,几乎完全建立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他们单独地或结成小伙到处漫游,宣传其主张和生活方式,有时靠别人施舍为生,有时则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年久日长,在某些苏非主义者的周围,聚集了不少门徒,逐渐在各地形成大小不等的修道院。修道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修炼。不过当时通常是私人的结合,也是地方性的,没有常设的机构。10~11世纪,论述苏非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著作接连出现。在尚存的最早的这类论著中可以看到,他们认为要到达安拉那里,必须通过一系列上升的阶梯:忏悔、禁欲、克制、守贫、忍耐、信赖安拉、默认安拉的旨意等;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感觉方面类似的阶梯,诸如畏惧,希望、爱等。通过沉思冥想达到直觉。 组织严密的教团,是在修道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史上究竟有多少教团,众说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有200多个主要的教团,还有难以数计的分支。也有人认为教团总数有几十个,但最著名的只有十余个。 教团的出现 12世纪在巴格达出现的卡迪里教团是苏非主义历史上的第一个教团,因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而得名。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曾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善于讲经,颇有威信。他在世时教团尚未真正形成,死后才由其弟子正式建立。现在成员遍及穆斯林世界各地。教义除要求信徒履行苏非派仪式和理解其神秘主义外,还要求尽逊尼派的宗教职责。 依时间顺序,第二个是里法伊教团,为伊拉克人艾哈迈德·本·阿里·里法伊所创。它以巴格达为中心,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地,并分为若干分支。这个教团主张禁欲、守贫、不杀生、不抵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信徒们互相以手搭肩,围成圆圈唱颂经文,并前仰后合地跳跃,因而被称为“嚎叫的苦修者”。信徒们有时还演出各种杂技,如吞炭火、活蛇、碎玻璃以及用针或刀刺身等。再其次是毛拉维教团,系13世纪波斯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加拉勒丁·鲁米所创,因他被尊称为“毛拉”,故名“毛拉维教团”,在土耳其被称为麦夫列维教团。鲁米著有神秘主义的长诗《迈斯纳威》,意译为《训言诗》,被奉为苏非派的经典。该教团的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伴随音乐旋转,因而被称为“旋转的苦修者”。这个教团以前在土耳其的势力较强,曾传播到埃及、麦地那、大马士革、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等地,目前还流行于中东一些地区,主要在叙利亚的阿勒颇。 非洲的教团 最大的是沙兹里教团,创始人沙兹里。据说有13个分支,信徒遍布于北非以及叙利亚、也门和东南亚等地。该教团的教义基本上持逊尼派观点。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和平相处,并称其为兄弟。德加维教团系18世纪末穆来·阿拉比·德加维所创。信徒分布于摩洛哥东部、北部和阿尔及利亚西部地区。它虽由沙兹里教团中分出,但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信徒苦修,蔑视世俗权力和财富,主张回到“纯正的”苏非主义。信徒在举行仪式时伴以舞蹈和诗歌,并高声赞主。这个教团本身又分为许多支派,其圣地在阿玛吉朱特,每年9月举行节庆活动。在埃及影响较大的还有巴达维教团和巴伍米教团。 中亚教团 在中世纪,影响大的有三个教团:花剌子模的库布拉维教团、中亚的雅萨维教团和布哈拉的纳格什班迪教团。库布拉维教团的创始人是纳吉姆丁·库布拉。在传播过程中曾派生许多分支,但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雅萨维教团的创始人是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该教团拥有一些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分支,信徒分布于中亚及伏尔加河流域、呼罗珊、阿塞拜疆和安纳托利亚等地。纳格什班迪教团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丁(也有人认为是艾卜·雅古布·优素福·哈马丹尼首创,几经传授才到了巴哈丁),因其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默颂经文并在胸前画线,表示净化心灵,故称巴哈丁为纳格什班德(意为画家)。他宣传温和与谦逊,谴责贪权谋利,反对狂热仪式。目前它的信徒分布在中亚、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安纳托利亚、印度等地。 在土耳其,还有因崇拜卧里(圣徒)哈吉·白克塔西而著称的白克塔西教团。该教团创立于13世纪,发展于15世纪。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大部分近卫军成员都加入了这个教团。它的教义受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的影响,信仰十二伊玛目,崇拜阿里,视安拉、阿里、穆罕默德三位一体。在仪式方面接近基督教,不遵行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和教法,妇女礼拜时不戴面纱。在阿富□和南亚次大陆有苏哈来瓦迪教团。它的分支哈尔瓦提教团则分布于土耳其、阿拉伯半岛、埃及、苏丹、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地。此外,印度还有契什提教团。 近代苏非派教团 著名的有提加尼教团和赛努西教团。前者由提加尼于1773~1782年间创立于摩洛哥的非斯。其教义强调净心善行,主张服从政府,因而得到执政当局的扶植。它的宗教仪式简单,教团内互称教友,严禁成员参加其他教团。总部设在非斯,其成员除到麦加朝觐外,还朝拜非斯的提加尼墓地。主要分布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曾传播于埃及、几内亚、苏丹、阿拉伯半岛等地。赛努西教团于19世纪中叶在北非的昔兰尼加(今利比亚境内)兴起,其创始人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自称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代,到处讲道,宣传穆斯林大团结,主张恢复先知的教义。1838年,他在麦加近郊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宣传点“扎维亚”,后迁至利比亚。在其继承人穆罕默德·马赫迪时期,教团的权力达到顶点,19世纪80年代信徒有155~300万,遍布北非各地。20世纪初开始衰落。 塔伊法阶段 大约在15世纪,据称苏非主义教团已经历哈纳卡、塔里卡两个阶段,开始向塔伊法阶段过渡。有的学者把这一过渡称之为苏非主义教团的封建化过程。在这个阶段里,教团的权力空前集中。修道者和人数众多的世俗成员要完全听命于教团首领。卧里崇拜盛行。多数教团的首领一般都自称圣裔,实行世袭制。教团的创始人以及在教团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或在世的谢赫往往被尊为卧里而受到尊奉。与卧里崇拜密切相关的是朝拜圣墓,一般教团都为卧里修有墓庐(拱北),有些陵墓还修有颇为壮观的道堂或清真寺。各教团往往都有自己诵念迪克尔(赞颂词)的一套仪式。 教义和仪式 苏非主义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没有统一的教义和仪式。除了保持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义和外部形式之外,各式各样的教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适应居民的地方传统和观念,接受旧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但各教团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与安拉相融合 苏非主义多数教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无我”达到与安拉的融合。用伊本·太米叶的话说,在他们的观念中,“被造物的存在不是别的,而是造物主的存在;一切源于安拉的本质,目的是最终还原于安拉的本质”。为达此目的,各教团的首领都设想了必经的途径和阶段,有的苏非权威说要经过七个或更多的阶段或梯阶,中国一部分学者和穆斯林认为有三级,亦称三乘或三程,但许多人则认为有四个过程或等级:①沙里亚特(意译为“教法”),亦称“礼乘”或“常道”,指通过竭诚地履行正统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五功来认识和接近安拉;②塔里卡特(意译为“道路”),亦称“道乘”或“中道”。指在宗教导师的指导下走上苏非主义的道路。修道者经过各种功修,弃除其意志和个性,思念安拉,沉浸于对安拉的炽爱之中,最后通过心醉神迷的突发达到第三个等级;③买里法特(意译为“认识”),即达到“认识”和“悟彻”真理的地步。这时内心已认识到宇宙统一于安拉,可洞察世界的虚幻、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均衡等,修炼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一位谢赫-卧里;④哈基卡特(意译为“真理”),亦称“真乘”或“至道”。修炼到这个阶段,则认为已达“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一主”的境界,处在融于安拉,天人合一的状态。 迪克尔 各教团的共同的仪式,原意是赞念安拉,并为此举行一定的仪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神秘主义的核心。苏非主义者认为,举行迪克尔的根据是《古兰经》的经文:“信士们啊!你们应当常常记念安拉,你们应当朝夕赞颂他超绝万物。”迪克尔的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教团朗诵迪克尔,如卡迪里教团、库布拉维教团、雅萨维教团等;另一些则遵循默念,如纳格什班迪教团。此外,如毛拉维教团等还伴之以音乐和舞蹈。据说舞蹈与精神的循环有关,大家围绕着一个存在物跳舞,目的是要取得天启的影响;旋转表示他们在外表和思想上的循环,意思是愿安拉使他们内心深处变成神圣的,从而达到入神,达到与安拉的结合;跳跃则表示他们从人的地位跳到了与安拉相结合的地位。 赞珠 亦称念珠。穆斯林的赞珠一般每串为33颗或99颗,关于赞珠的功用,巴格达的神秘主义者祝奈德认为是达到入神的方法。有人曾劝说他不应使用这异端的物品,他则回答:我不愿抛弃把我引到安拉面前去的道路。到15世纪,赞珠得到普遍的推广,现在,连严格的瓦哈比派也在使用。 卧里崇拜 伊斯兰教没有承认卧里的正式规定,早期的正统派觉得祈祷卧里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12世纪,正统派教理与卧里崇拜之间在哲学上已经调和,此后这种宗教仪式在各派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地得到承认或默认。由于对当地卧里及其陵墓的朝拜,有时就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务,特别是由于去麦加的路途遥远,加上其他困难,远非所有的穆斯林都能前往,因而苏非派的卧里崇拜更加盛行。 对其他宗教信仰的汲取 在伊斯兰教兴起和传播之前,在今日信仰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曾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如犹太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萨满教以及其他多神信仰等等。苏非主义者不仅对当地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信仰和仪式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且从中加以汲取。如在昔日萨满教流行的中亚许多地方,他们把对安拉的信仰与萨满教对腾格里(“天”)的信仰结合起来。 精诚兄弟社 10世纪下半叶在今伊位克巴士拉成立的伊斯兰教秘密学术组织。一译精诚同志社。又称“公道派”、“赞颂家”和“百科全书派”。他们宣称伊斯兰教被无知和迷误所污染,须用哲学加以洗涤,应以神圣、纯洁和忠诚为信条。其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集中反映在大约970年出版的《精诚兄弟社论文集》中。为了调和宗教和科学的矛盾,对伊斯兰教哲学和希腊哲学采取折衷的态度。他们的哲学以研究数字和字母为开端,然后研究逻辑学、自然科学,最后归于对安拉的认识。宣称他们的主张是折衷众说,集各民族、各宗教哲学之大成;认为伊斯兰教是治疗懦弱诸病的良药,哲学的深思是健全灵魂的营养。声称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旧宗教的废墟上,建立一种包罗全人类知识的哲学,使人的灵魂与安拉同化。文集包括数学、物理、形而上学和神学四个部分,主要作者有白思谛、赞加尼和奈海尔朱利等。 精诚兄弟社继承以往伊斯兰教哲学家的流溢说。强调世界的本原是安拉,安拉乃是超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最高实在,世界万物完全来源于安拉。世界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实体(又称物质的形态)和偶性(又称精神的形态)。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人类的灵魂首先借感官认识事物的表象,获得粗浅的认识;由此进一步深化,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使人类与安拉化为一体。他们主张节欲苦行,陶冶精神,只有抛弃市俗观念和享受,才能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幸福和光明。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中,人类的灵魂(即个体灵魂的总和)是首要的。它来源于万物的灵魂,或世界的灵魂。人类的灵魂与物质世界相结合,产生理性──人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人类才有可能获得认识。人类理性有语言和艺术的特征,有判断行为的能力,能支配人的意志。 精诚兄弟社的观点不仅为伊斯玛仪派、德鲁兹派和阿萨辛派所接受,而且还向东方介绍了希腊哲学,对东方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马赫迪思想 8世纪以来,在伊斯兰教哈里发国家中,因对现实不满而形成的一种希望出现救世主以解救群众苦难、建立人间正义的思潮。马赫迪的阿拉伯语原意为被安拉引上正道者。起初用来指一些被认为具有先知天赋的政治、宗教领袖,以后则用以指被期待的救世主。 起源 马赫迪思想是在“转世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执政期间,当时改信伊斯兰教、后来成为极端什叶派创始者的也门犹太人赛伯伊提出,历代先知都有指定的继承人,穆罕默德曾将继承权授予阿里。他指责奥斯曼篡夺了阿里的哈里发职位,并宣称穆罕默德将来仍要转回世间。阿里继任哈里发后,于661年被哈瓦利吉派刺死。赛伯伊出于本派利益,将穆罕默德的转世改为阿里转世。伍麦耶王朝建立后,穆阿维叶及其继任者对忠于阿里的什叶派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680年,穆阿维叶的继任者叶基德在卡尔巴拉之战中杀害了阿里次子侯赛因。于是什叶派在伊玛目的继承人问题上,发生分歧。大部分人承认侯赛因之子阿里·栽因·阿比丁为伊玛目,而以穆赫塔尔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则拥戴伊本·哈乃菲叶(阿里庶子),称其为伊玛目马赫迪。685年,穆赫塔尔借口为侯赛因报仇,在伊拉克发动了反伍麦耶王朝的起义。失败后,穆赫塔尔于 687年死去。起义中出现的凯萨尼派(源于阿里释奴凯萨尼)沿袭赛伯伊的转世说,宣称700年在麦地那去世的伊本·哈乃菲叶没有死,而是隐居在麦地那附近的拉德瓦山中,以后将重返人间,给世界带来正义,改变社会现状;并称其为“隐遁的伊玛目”和“被期待的马赫迪”。这种思想反映了某些什叶派人在争夺政权的斗争失败后,幻想救世主的出现,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传播与发展 马赫迪思想形成的初期,虽然在伊斯兰社会得到传播,并为很多穆斯林所接受,但从未成为整个穆斯林社团的统一思想,各派对它的解释亦不尽相同。什叶派中伊玛目派认为马赫迪是出自阿里家族中的一名隐遁起来的伊玛目,是神启的体现者,具有超人的精神力量,其言行正确无误。他将重临人间,“铲除暴虐”、“使大地充满正义”。至今什叶派仍把隐遁的伊玛目尊奉为自己唯一的最高领袖,其国君、行政长官和宗教领袖被认为是“隐遁伊玛目”的代表。还有一些什叶派小支派,把他们去世了的领袖也奉为马赫迪。 按照伊斯兰教关于穆罕默德逝世是安拉启示终结的观点,逊尼派认为马赫迪是世界末日来临前降临的最后一位哈里发,他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新的启示,而是人们已经丧失的信仰,并将依据教法实行管理。在他的治理下,正义将获得胜利。不过,虽有圣训肯定此说,但对马赫迪的信仰不具有宗教信条的意义。伍麦耶人曾将马赫迪的降临解释为穆阿维叶的父亲苏福扬的转世。 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困苦,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马赫迪运动。其领导者利用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满,以及期待安拉派遣特选的人降临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情,宣传自己为救世主马赫迪或其代理人,号召人民进行反对现行制度的圣战,建立公正、完美的社会。运动中所提出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如10世纪初,什叶派人奥拜杜拉为反对阿巴斯人的统治,利用这一运动在北非建立了著名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12世纪初,逊尼派传教师穆罕默德·本·图尔马特在摩洛哥利用这种运动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阿尔莫哈德王朝(1121~1269)。 马赫迪派 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隶属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为近代伊斯兰教派别之一。其创始人为船工出身的苏非派教长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81年7月,他以纯洁伊斯兰教为号召,自称救世主马赫迪,带领信徒在阿巴岛发动反政府起义。在传教中,他将马赫迪思想与宗教复兴思想相结合,将神秘主义与兄弟般的平均主义要求相结合,宣称安拉为他选择了马赫迪派。他主张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精神,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号召人民对异教徒欧洲殖民者及伊斯兰教的叛徒土耳其、埃及封建主进行圣战,建立以《古兰经》和教法为基础的独立国家;废除无法负担的捐税,反对贪污受贿;不承认四大教法学家及宗教长老的个人意见,只承认《古兰经》和确凿可信的圣训;提倡苦修、简朴、戒绝今世享乐,寄希望于来世。 马赫迪派起义后,首先在阿巴岛击败了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尔后转移到西部山区,人数不断扩大。1883年初占领西部重镇奥贝德,年底全歼英将希克斯统率下的埃及远征军。1885年初攻克首都喀土穆,击毙当时任苏丹总督的英国人戈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马赫迪国。入夏,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病故,阿布杜拉继位。后因马赫迪派上层领导集团的蜕变,加之与埃塞俄比亚的连年战争,国力削弱,1898年败亡。 原教旨主义 西方对近代伊斯兰教中出现的反对“异端”、提倡回到《古兰经》与圣训的原来教义中去的思潮的称谓。阿拉伯人称尊古主义(即宗教改良主义)。13~14世纪时伊斯兰教著名法学家、神学家伊本·太米叶,坚持初期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和罕百里学派的法学见解,除了《古兰经》、圣训和惯例外,不信奉任何权威。他认为穆罕默德创教时期先辈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宗教,反对后人对经、训所作的发挥和解释;反对教规中的繁文缛节和标新立异;反对对任何人包括先知、卧里(圣徒)及其陵墓遗物的崇拜,提出“回到《古兰经》去”的口号。18世纪末,阿拉伯半岛兴起了瓦哈比派宗教改革运动。该派领导人瓦哈卜继承伊本·罕百勒和伊本·太米叶思想,提出严格奉行一神论,恢复初期伊斯兰教的纯洁性。该派还禁止饮酒、吸烟和跳舞,甚至禁止穿着绸缎和佩戴饰品,被称为伊斯兰净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改革运动领导人如穆罕默德·阿布杜也曾推崇原教旨主义。他认为伊斯兰教国家和民族之所以长期陷入落后状态,其根源在于伊斯兰教丧失了早期的纯洁性与朴素性。在他看来,早在穆罕默德在世时,伊斯兰教已臻于完善,其基本信仰、宗教制度、伦理准则、宗教习俗、法律制度等等已最后定型,现在所应做的只是恢复伊斯兰教的本来精神。他提出:要用伊斯兰教内部出现分歧前的先辈的方法去领会宗教,从最原始的源泉中掌握宗教教理。 伊斯兰教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以原教旨主义为基础进行复古返朴的净化运动,每次的动机和内容不尽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原教旨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泛伊斯兰主义 19世纪中叶,伊斯兰世界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复兴伊斯兰教的一项政治主张。主要倡导者是阿富□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他认为伊斯兰教是精神上的同盟,为求宗教的复兴,一切穆斯林联合起来,在一个哈里发领导下,共同反对基督教国家的进攻。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加紧对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侵略,伊斯兰教的思想家们感到伊斯兰教有被西方基督教国家消灭的危险;而伊斯兰教国家内部,封建制度亦发生严重危机。因此,一部分穆斯林知识分子根据《古兰经》中关于“众信士都是兄弟”的思想,号召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侵略、挽救伊斯兰教。自此,逐形成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并在伊斯兰世界逐渐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①自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奥斯曼帝国利用泛伊斯兰主义维持自己的军事封建统治,但由于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泛伊斯兰主义的宣传受到抵制。同时,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以哲马鲁丁的弟子穆罕默德·阿布杜为代表的现代改良运动。按其思想乃瓦哈比派、苏非派、穆尔太齐赖派唯理思想和近代欧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泛伊斯兰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利比亚赛努西派为代表的苏非主义的兄弟会组织。赛努西派起源于19世纪中叶,以扎维亚为传教中心,创始人为阿尔及利亚人穆罕默德·本·赛努西。该派以利比亚为基地,传播到不少地区。在法、意等国侵略利比亚时,该派曾组织群众进行抵抗。 ②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废除。这一时期,泛伊斯兰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同盟国一方,战争失败以后,哈里发的地位一落千丈。192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于是泛伊斯兰主义者先后在开罗、麦加等地召开会议,商议恢复哈里发制度问题。但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恢复哈里发制度终成幻想。 ③自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哈里发制度被废除后,凯末尔采取的一系列的民族、民主革命措施,引起全世界穆斯林的很大震动。1926年泛伊斯兰主义的国际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在麦加成立,1931年在耶路撒冷举行了第二次世界伊斯兰教理事会,选出了巴勒斯坦穆罕默德·艾敏·侯赛尼为第一任主席。 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伊斯兰教国家纷纷独立,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统一领导的运动,而变成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多中心的运动。泛伊斯兰主义者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扩张主义的侵略,但不再反对基督教,而是与其他宗教展开对话,希望以这种方式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提倡伊斯兰文化学术研究,出版书籍,召开学术会议等。 http://www.chinactwh.com/wdtsg_show.aspx?Id=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