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问候语“色俩目”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穆斯林问候语“色俩目”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0 Vote
37 View
【摘要】“赛俩目”是阿拉伯问候语“安赛俩目阿来库姆”的简称,意为“愿真主赐您平安”,它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文明礼仪用语。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里,“赛俩目”不仅具有一般问候语无法具备的神圣色彩和跨语言、跨文化魅力,还是一个凝结着穆斯林深厚情感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赛俩目”有着独特的文化效应。毋庸置疑,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从文化语言学的视域解读“赛俩目”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阿拉伯及穆斯林的生活礼仪,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阿拉伯;问候语;赛俩目;文化语言学
一、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问候语 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一套工具性的交际代码,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犹如一对孪生姊妹,同根相生,相辅相成,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1)所以当我们研究民族语言时,必须与民族的文化构成、思维方式、认知理念、宗教信仰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样,在我们研究民族文化时,也必须借助民族语言进行解读和分析,因为“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诸多要素中,最能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本色的就是民族语言。……唯独语言,由于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就同该民族产生了血肉相依的关系。严格意义的民族概念的界定往往不能没有语言的要素。”(2)足见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之密切。 在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中,最常用的莫过于问候语。问候语是人们见面时打招呼、寒暄、祝福的一种语言交流形式,也是人类语言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上所有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问候语,而且每个民族的问候语也不尽相同,可以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一个简单的问候语不仅能体现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甚至许多民族的问候语就隐含着社会变迁的历史信息。比如华夏民族在上古时期用“无它乎”问候,这与当时华夏先民栖居野处,常受毒蛇侵害,经常命丧于“它”即蛇有关。周秦时期以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社会的变迁,人们常为疾病、灾祸困扰,于是“无恙平”就成了人们惯用的问候语。由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还流行过“请安”、“万福”等问候语。曾几何时,在农耕经济及“食为天”文化背景下,“吃饭了吗”也曾是中国最流行的问候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你好”、“早上好”、“晚安”等西方问候语也早已在中国流行。所以,从汉语问候语的变化不难看出中国社会的嬗变及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烙印。 柏默(L.R.Palmer)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3)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问候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人们交际的语言符号,她也是语言历史的承传和文化情感的传递,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人们用一句问候语真诚的相互问候时,既表达了人们的相互关爱和美好祝愿,也传递了一种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丰富的情感信息。 二.“赛俩目”问候语的渊源,规定及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出现以前处于“蒙昧时期”。(4)这一时期战争连绵,部落复仇此起彼伏。据历史记载,在“阿拉伯人的日子’里,各部落经常为争夺牧畜和水源而挑起的争端,有迹可寻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就有1700多次。”(5)当时的阿拉伯社会既无统一的宗教信仰,又无统一的集权制国家,新的秩序、权威以及道德规范都没有确立,社会呈无序状态,所以,平安、和平成为人们的殷切期望。伊斯兰教兴起后,极为重视和平(赛俩目),在《古兰经》里,“和平”一词重复出现过50次之多,(6)从而顺应了人们对和平与平安的渴望和追求。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一词的本意也是和平、顺从、平安之意,故伊斯兰教也称“和平之教”。《(古兰经》载:“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2:208)而且和平也是真主的九十九个尊名之一。因此,在告别蒙昧时代,进入伊斯兰时代这种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阿拉伯人放弃以前以各种偶像祝福的习俗,而开始以“真主的平安”即“赛俩目”相互祝福。尔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赛俩目”不仅成了阿拉伯人最通用的问候语,也成了全世界各族穆斯林的问候语,沿用至今。 “赛俩目”(Salaam)书面习惯写作“色兰”,是阿拉伯语“Al-Salaam Alaykum”的简称,意为“愿真主赐您平安”或“祝您平安”,中国穆斯林习惯翻译为“愿真主的安宁降临于你们”。(7)值得一提的是,“赛俩目”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候语,在伊斯兰文化里,她具有一般问候语无法具备的神圣色彩。穆斯林认为,“赛俩目”是来自真主的祝福。《古兰经)》载:“‘平安!’这是从至慈主发出的祝辞。”(36:58)况且,在伊斯兰教里,“赛俩目”不仅是穆斯林之间的问候语,也是真主对人类的祝福词。《古兰经》载,“他们与真主会见的那天,真主对他们的祝辞是‘祝你们平安’。”(33:44)另外在《古兰经》里,真主还以“赛俩目”祝福许多先知,比如真主曾对怒哈、易}、拉欣,穆萨等先知以“赛俩目”祝福。8s J穆斯林还认为,“赛俩目”不仅是穆斯林在今世的问候语,也是后世天堂里的问候语。《古兰经》载“他们在乐园中祝辞是‘平安’。”(10:10)另外,伊斯兰教礼拜的结束语也是“赛俩目”(Al- Salaam Alaykum Wo Rahmat Allah)。毋庸置疑,这些经文都赋予了“赛俩目”独特的神圣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先知穆罕默德也多次强调“赛俩目”的重要,他还把向人致“赛俩目”拔高到“最优功修”的境界。据圣训记载,“有人问先知穆罕默德,伊斯兰的功修中什么最优越,先知说:‘给穷人吃饭,给你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说赛俩目’”。(9)同时他还将说“赛俩目”列为穆斯林生活中的七项义务之一。(10)因此,伊斯兰教法将“赛俩目”定为伊斯兰教的问候语,并规定向人们致“赛俩目”属于“逊奈”(圣行、可嘉的),回答别人的“赛俩目”是“瓦吉布”(义务、必须的)。(11)关于说“赛俩目”的礼仪,伊斯兰教法也有详细的规定,如骑乘者给步行者说,行走的人给坐着的人说,小孩给大人说,少数人给多数人说,客人给主人说,男人给女人说等礼节。同时,说“赛俩目”也有一些相关的禁忌,比如在厕所里或其他不合适的场合随便说“赛俩目”是有伤大雅的。根据穆斯林的礼仪,在回答别人的问候时,最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更美好的祝福回敬对方为佳。((古兰经))说:“当有人以祝贺词祝贺你们的时候,你们当以更好的祝贺词,或以同样的祝词回答他。”(4:86)这里的祝贺词广义上包括任何语言的问候与祝福,当然也包括“赛俩目”。比如,如果有人说“愿安拉赐你平安”,那么对方可以用同样的祝福回敬,但也可以再加上一句“主的慈悯与吉庆”,以示敬重和礼貌。足见伊斯兰教对问候语的重视。 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赛俩目”的礼仪,并将“赛俩目”作为情感交流的纽带。他们普遍觉得,父母给孩子说“赛俩目”能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祝福和关爱,孩子向父母说赛俩目,能让父母感觉到孩子的孝心和感恩;夫妻之间说赛俩目,能加深夫妻的恩爱感情;熟人、朋友之间说赛俩目,能增加沟通和信任。向不认识的人致“赛俩目”,能使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向远方的人致“赛俩目”,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经别人之口向其他人致“赛俩目”,能增加友谊,向曾经有误解、隔阂的人说声赛俩目,则能冰释前嫌。总之穆斯林对“赛俩目”寄予了深厚的情感,无论在什么年代,在什么环境下,平安(赛俩目)总是他们最喜欢的祝福。战争时期,一封平安的家书,可抵万金。和平时期,远方游子的一个平安电话或平安信,可以拭去慈母眼角的泪水;在发生地震、海啸、传染病等各种天灾人祸时,一句平安祝福,最能安慰人心,也最能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尽管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其它一些问候语,但对穆斯林来说,最美好、最真诚,最能表达情感和友谊的祝福语无疑还是“赛俩目”。这也表明了穆斯林对平安与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从语法学的层面分析,阿拉伯语(Al-Salaam Alaykum)的句型是名词句。根据语法学原理,名词句要比动词句稳定,因为动词句都有一定的时态变化,而名词句本身则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所以“赛俩目”的祝福没有停留在早上、晚上或某个时间刻度上,而是跨越时间的永恒祝福。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永恒的祝福要比局限在某一时刻的问候更真诚、更感人、更令人欣慰。正如一位日本学者在谈论“赛俩目”的语言效果时所说的:“你看一下穆斯林的祝福语——求安拉赐您平安、仁慈和吉庆!这是向安拉祈祷平安,祈祷永恒的幸福,这种问候与早上好,晚上好等其他问候有着天壤之别,那些物质的、暂时的问候只是希望早上和晚上好,没有永恒的意义。”(12) 三,“赛饲目”问候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殊效应 “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符号或符号系统,也表现为人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13)赛俩目”作为穆斯林的问候语,其实也是伊斯兰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她可以在交际过程中,以最直接的方式把文化认同传达给对方,把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维系在一起,即使他们素昧平生,也可能会因一句“赛俩目”而变得一见如故。毫无疑问,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赛俩目”来问候穆斯林,无疑可以增加亲和力,这是因为“赛俩目”这个“象征符号”本身能引起穆斯林的情感共鸣,是对伊斯兰文化表示认同的最直接的方式,因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文化语言效果。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赛俩目”的语言效应不仅受到文化语言学界的关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世界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就曾在“Kingdom of heaven”(天国王朝)这部英文电影中巧妙地使用了阿拉伯语的问候语——“赛俩目”。在这部史诗般的反映十字军历史的影片中,十字军与穆斯林的几次对话都使用了阿拉伯语的“赛俩目”,凸显了“赛俩目”的这种跨语言魅力和独特的语言文化效应。这种英,阿问候语言的交叉互换,被评价为“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导演对“赛俩目”问候语把握的炉火纯青。在外交场合,“赛俩目”也受到政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就曾使用了“赛俩目”问候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注意到,在演讲中,当他首先用英语“good afternoon”(下午好)向听众问候时,听众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而当他带来了美国穆斯林的问候,并用阿拉伯语说:“Assalaamu alaykum”(愿安拉赐你们平安)时,却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开罗阿拉伯联盟总部演讲时,一开始就用阿拉伯语向大家说“赛俩目一阿来库目”,迎来了阵阵掌声,一下子就拉近了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的距离,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兄弟感情,受到阿拉伯世界媒体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这不仅展现了国家领导人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风范和魅力,也正好验证了“赛俩目”在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效应。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对文化的构缝和传承是符号的体系形式整体发挥作用的,这使二者具有‘相依为命’的关系,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布、流传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布和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一致,一种语言的式微与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微与消亡。”(14)对穆斯林来说,“赛俩目”这句问候语已经超出了一般概念的教法规定,它已经成了伊斯兰的语言文化符号之一,一旦这个符号被取代,那就意味着穆斯林民俗礼仪的被弱化。所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无论他们的母语是什么语言,都坚持用阿拉伯语的“赛俩目”相互问候,而不用翻译。他们觉得,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失去“赛俩目”原有的语言魅力和文化效应。鉴于此,英语词典一般都有“赛俩目”(Salaam)词条,(15)并加以解释,而不会把它翻译成“你好”之类,以免失去“赛俩目”的文化内涵。根据现在跨文化翻译理论,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果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或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不妨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保留异国情调。因此,我们也不妨把阿拉伯语的“赛俩目~异化”过来,这样既能保留阿拉伯语的异国情调和文化韵味,也能体现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融化能力,丰富汉语的跨语言交际色彩。反之,如果我们生硬的把“赛俩目”这个具有神圣色彩和深厚文化情感的问候语翻译成通俗的“你好”,不仅不被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群众接受,也不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总之,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里,“赛俩目”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问候语,她不仅具有一般问候语无法具备的神圣色彩,还是穆斯林情感交流的精神纽带和文化符号,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效应。14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操不同语种的各族穆斯林都使用阿拉伯语的“赛俩目”相互问候,足以说明了“赛俩目”强大的跨语言魅力,值得文化语言学界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及不同文化的文明礼仪,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 (I) Edward Sapir.LanSuage.p 221(转自罗常培暮《语言与文化》第一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戴昭铭著《文化语曹掌导论》第27-28页,语文出版社,北京,1996所1 2月第1版。 (3 L.R.Palmer,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p,151(转自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1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蒙昧时代”主要指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阿拉伯社会,在阿拉信文学史里,一般指伊新兰教兴起以前150或200年这段时间。 (5)金宜久主编《伊新兰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注:蒙昧时代的阿拉伯诗歌里常提到的。“阿拉伯人的日子”,约在伊斯兰教出现前IO0多年间。) (6)阿布杜·兰扎格·努法尔《古兰经》的数字奇迹,161页,贝鲁特阿拉伯书局,第5版.I987年。《阿拉伯语版) (7)《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484页.四川辞书出版杜.1994.成都。 (8)参阅《古兰经》37:79,109,120.130.I81. (9)祈学义译 朱威烈 丁俊校 《古哈里圣训实录》,(79:9)第4卷10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l2月第1版. (10)穆斯林生活中的七件义务即.看望病人、送殡、祝福打喷嚏者,支持弱者,帮助受欺负者,说赛俩目. (11)伊斯兰教法将人类的行为总结为五大类.义务、可嘉、许可.可惜、非法。 (12)《我们为什么信仰伊新兰》麦加新闻出版局.118页.(来注明出版年月) (1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第7页,语文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月第1版. (14)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第25页.语文出版社,北京.1996年12日第1版。 (15)参见《牛津高级汉英双解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9月第四版,《al-mawrid A Modern Englishi Arabic》“茂里德荚阿词典”贝鲁特百万知识出版社(Dar el-lim-lil-malayjn),1996年第30版。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http://www.slm.cc/Article/Class1/wh/201301/6625.html